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-pg电子竞技平台

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-pg电子竞技平台

新闻中心

news center

聚焦藻渡水库(3)| 在赶水镇

发布时间:2024-11-29阅读次数: 次

松坎河、藻渡河、洋渡河,你追我赶,于赶水镇汇合,形成綦江。汇合之地的场镇,宋时名“捍水”,后演变为“赶水”,这便是如今的重庆市綦江区的赶水镇。
       伴水而生,因水而名。

早上七点多钟,河对岸的集镇上已经热闹起来。85岁的胡成秉老奶奶,背着一个背篓,穿过一座老旧的火车站——赶水火车站,去赶集。

那些油漆斑驳的护栏,那些锃亮却带着锈迹的铁轨……脚下这川黔铁路,是胡成秉曾经奋斗过地方。

1956年4月,川黔铁路开工建设。1960年,21岁的胡成秉从青年镇嫁到赶水镇,从而加入修建川黔铁路的大军中。在修建铁路的日子里,胡成秉做厨师、装炸药、打炮眼,几乎没有她干不了的活。第一天刚接触打炮眼的时候,胡成秉轮着铁锤,慢慢地一锤一锤地打着钢钎,到第二天第三天,就已经抡圆了膀子打甩锤和响锤了。

把一众男工人看得目瞪口呆。

1965年10月,川黔铁路竣工运营。鼎盛时期,川黔铁路单日旅行人数达4万之众,货物流量达8万多吨,每天通过列车超过75辆。那时候,每隔半个小时,胡成秉就能从距离车站不足200米远的家里,听见火车快乐地嘶鸣而过。

半个世纪过去,胡成秉已经白发苍苍,但眼不花,耳不聋,口齿清晰,精神矍铄。那条她参与修建的铁路,每每暴雨来袭,便不得不停运。

2018年初,连接重庆、贵州的渝贵高速铁路建成通车。同时,渝贵铁路赶水东站投入使用,赶水镇进入高铁时代。川黔铁路原本人货两运的功能,也因此逐步成为了纯货运线路。川黔铁路,火车快乐嘶鸣而过的声音少了很多。大多时候,胡成秉都会赶去赶水东站乘坐高铁,去重庆綦江区看望她的女婿、女儿还有外孙。

那火车,怎一个“快”字了得!

如今,川黔铁路每天仅剩一趟对向通勤客车(5629次、重庆出发前往遵义/5630次、遵义出发前往重庆)。从起点到终点,约300公里,7个多小时,停靠21个小站,没有空调、餐车和卧铺。沿途居民,把蔬菜、水果、鸡鸭鱼肉装在背篓和箩筐里,塞进火车,运到另一个地方贩卖。有时候,车厢本身就是一个交易市场。火车“哐当、哐当、哐当”地慢慢前行,岁月也慢慢地在绿皮车厢里静静流淌……

老旧的赶水车站里,那个已经有50多年的“赶水站”名牌,虽饱经风霜,却仍然倔强地悬挂在车站正中央。

老旧火车站的前方,是一座老的铁路桥,这是赶水镇北岸居民赶集最便捷的通道之一。仅仅几分钟,便可穿越綦江抵达镇上。胡成秉快速地行走在铁路桥上,桥下是平缓的綦江水。10月,江水温顺得如同老人家中养的那三只颜色各异的小猫。

也因三河汇流,赶水镇频遭洪灾。在胡成秉的记忆中,1998年、2016年、2020年三次大洪水,一次比一次凶猛。这远远超出了10年一次大洪水、30年一次特大洪水的赶水镇洪涝灾害规律。

1998年半夜而至的洪水,令胡成秉小儿子在镇上租赁的库房泡了水;2016年那场洪水,江面距离铁路桥仅仅只有数米,镇上数家店面被淹;2020年洪峰过境,哭声一片,镇上300多家商铺和摊位的货物几乎“全军覆没”,黄色的泥浆充斥着镇上每一个角落。

赶水之名,也带着赶水镇人对“赶走洪水、风调雨顺”的期望。每逢洪水,遭殃的不仅仅是赶水镇。1998年至今,綦江流域已发生10次超过保证水位的大洪水。当綦江水冲了綦江城时,藻渡河必是“罪魁祸首”。根治綦江水患,藻渡河是关键。

2022年,藻渡水库动工。已经在赶水镇生活了60多年的胡成秉老人无力再参与地方建设,但她对这个水库的修建充满了期待——那些每10年、每30年一遇的大洪水,藻渡水库将把它们关在“笼”中,驯服得像家中那3只小猫般听话。

张其友一家是最早因修建藻渡水库而搬迁的移民,他老家有2层小楼房和6亩多土地,因藻渡水库蓄水,将全部淹入水下100多米。张其友的儿子看过贾樟柯导演的电影《三峡好人》,对其中修建三峡大坝搬迁移民的场景印象深刻。但没想到,电影中的故事会在现实中自己一家上演。

好在,从老家赶水镇新炉村1社的山头,搬到赶水镇只有1.5公里左右。2023年正月十八,在老家过完春节和元宵节后,张其友带着老伴和儿子搬到了镇上。

镇上的亲水丽苑小区,是他们的新家所在地,100多平方米,三室一厅,全新的家具和电器。在新家里,张其友学会了进屋之前换干净的拖鞋、在烟灰缸里弹烟灰掐灭烟头、用普通话声控烧水壶烧开水。

虽然搬离了老家,但张其友和儿子仍然每天往返于新炉村。在村里中交二航局藻渡水库项目上,张其友负责安全监管,提醒工友们穿戴好安全帽反光衣;儿子是工地上的电工。父子俩每个月的收入都有9000多块。

因藻渡水库修建,像张其友这样的移民,共有包括重庆和贵州5个区县在内的1255户5007人。在赶水镇,就有张其友的10多户老邻居搬了过来。他们中午相约在农贸市场的豆花饭饭馆里,每人盛了一碗添加了玉米粒的米饭,一碗鲜嫩的豆花,再加一碗辣椒、醋拌成的蘸料,一小蝶咸菜:一种叫“蒜藠头”的腌制蒜——此四样,组成了赶水镇的特色美食“豆花饭”。

有闲钱的,还额外叫老板炒了一盘卤猪舌头或者一盘回锅肉。

饭馆老板的吆喝声不断,吃豆花饭的顾客招呼声不断,一时间人声鼎沸。每逢“一四七”赶集的日子,赶水镇无论街头巷尾、茶馆还是饭馆,总是热闹得很。

他们聊移民,谁家都带了些啥啥啥搬家,连石磨子都搬到了小区里;他们聊新房,谁家请来了镇上最好的木匠,打了几套新衣柜,总共花了八万或九万……

饭馆里的电视上,正在播放重庆市綦江区委书记尹国喜的答记者问,他用“六十年磨一剑”来形容藻渡水库的修建——1968年提出设想,2028年建成竣工。

綦江水与綦江人的爱恨情仇,一甲子的光阴,将在藻渡水库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。(向代文  何逸雯)

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