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交二航局结构工程有限公司-pg电子竞技平台

新闻资讯

公司新闻

新闻资讯>公司新闻

让每一根管线精准就位

发布时间:2017-04-17阅读次数: 次

      4月17日下午,二航局青岛轨道交通13号线大珠山站机电安装项目部一片繁忙,点击鼠标、翻阅图纸的声音不绝于耳。“马上来!”胡少敏整改完最后一个通信管线碰撞,又一次仔细查看了这个他熟悉的模型,这是他排除的第571个管线碰撞。

      一个月来,胡少敏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。这是他参加理论培训后,第一次为项目建立三维机电模型,也是二航局结构公司第一次引进精准到螺栓的三维模拟建筑物模型--bim技术。起初,接过模型的“半成品”时,许多管线没有布设,很多对应的孔洞没有添加。而后续对应的管线碰撞检查更是繁琐异常。紧张的工期,让加班加点成了胡少敏的常态。
      乱如麻的管线,让第一次应用建立模型软件的胡少敏感到了空前的压力。操作不熟,欠缺实践经验,常会遇到棘手的问题。第一次支吊架快画完时,胡少敏突然发现站内的主梁实际高度与模型中的尺寸不一,他赶紧拿着模型到现场比对,果然差了150毫米,只能重新导入结构模型,否则后续实际施工中,支吊架会因高度存在误差而无法使用。而一处尺寸的改变,又导致多处管线跟管线、管线跟结构间产生了碰撞,他又逐一修改排除。
      近一个月的实践操作,技术逐渐娴熟,胡少敏对这次审核充满信心。下午三点,设计院通信、弱电施工、通风等专业相关负责人对模型展开了审核。
      “第一次做,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做到这样不容易了小伙子。”通风专业技术人员感叹。
      “过道拐角这个地方预留的维修空间好像不是0.5米?”通信专业负责人的提问让胡少敏刚刚安下的心一下子又提了起来:“是0.4?”
      “不行,一定要预留0.5米的维修空间,这才符合规定,工人维修的时候也好操作。”通信专业负责人翻看着二维图纸,很严肃。
      “电缆槽进房间还是要正对着设备,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方便安装施工。”弱电施工方技术人员相继提出了要求。  
      “这里达不到我们的施工要求,吊顶最低高度必须是2.8米……”胡少敏心乱如麻,已经细之又细,怎么还有如此多的问题?他心里责问自己。
      原来,预留0.4米的维修空间是因此处管线十分密集,且管线源头与设备之间隔着立柱,电缆槽根本无法正对设备。但不管是什么原因,参会技术人员对10厘米的严格要求,让胡少敏意识到建立模型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,更是一种追求精致的“工匠”精神。
      现场商讨,现场整改,审核会议开到了晚上8点。5天后,正在绘制后续孔洞预留图纸的胡少敏接到了通知,青岛地铁13线大珠山站机电安装建筑模型通过了审核。这意味着,预先模拟机电安装施工成功完成,在今后具体施工中,不仅形成了精准、系统、具体的数据库,同时,也可以让每一根管线准确就位。(朱立娟)

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