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钢结构建筑的快速兴起,我国建设的发展正迈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。
据数据显示,2013年我国粗钢产量为7.79亿吨,占到全球产量的48.5%,单从钢铁生产数量上看,我国钢铁产量开始位居世界钢铁产量第一的“宝座”,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“钢铁大国”。
但是,如果就此用“钢铁强国”来描绘我国钢铁产业现状,还为时过早。由于我国缺乏优质的铁矿石,自身依赖国外进口,这就导致钢企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缺乏议价权。长期以来,铁矿石市场价格的波动严重影响了我国钢企的生产经营活动,同时也制约了对我国宏观战略经济的发展。
对此,有业内专家认为,随着国务院《绿色建筑行动方案》在各地得到具体执行,以钢结构建筑为代表的绿色建筑推广力度加大,带来对建筑用钢需求增加,一方面能部分化解钢企产能过剩的痼疾,同时从长久来看,还能为国家钢铁战略储备提供有效的途径。
发达国家“藏钢于建筑” 战略物资储备不可小觑
作为工业生产的必需品,钢铁是国家的关键性资源。日本、美国等发达国家,对钢铁资源战略储备的重视从来没有懈怠过。
以日本为例,在建造公路时,工人会先在路基上铺陈一层厚实的优质钢板,然后灌注沥青路面。这不仅能大幅提升路面的耐久性和安全性,还不失为储备钢铁资源的有效手段,大量公路的建设,本就是一个大型钢铁仓库。一旦出现紧急情况,路面下面埋藏的钢板可以直接用于工程抢修、地震灾后建设,甚至军工生产。
除了用公路储备钢铁,在很多发达国家,“藏钢于建筑”的战略储备意识早已深入人心。有数据显示,目前在英国,钢结构建筑中95%的建筑用钢材得到有效回收,其中,10%经简单加工以后即可重复使用,另外85%则通过回炉等手段再次回收利用。
目前,随着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继续紧锣密鼓地推进,城镇人口刚性住房需求还将继续迎来新的增长点,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。对此,我国钢结构行业第一人,国内首家钢结构上市公司的掌舵人,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认为,钢结构住宅作为建筑领域最为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代表,具有诸多契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点:搭建快速、拆卸方便、绿色环保以及高回收率等。
另外,由于钢结构建筑安全抗震,只需通过定期的抗腐保养,建筑寿命可以达到80年以上,因此,从未来国家战略储蓄发展角度来看,“藏钢于建筑”,应该是很好的途径。
钢结构建筑充当“战略储备库” 藏钢于民造福万代
相比发达国家,我国在现有废钢回收再利用率上,技术相对落后,废钢再回炉率仅不到50%。目前,随着粗钢产能的不断上升,废弃钢材的总量也在不断攀升,大量废旧钢铁无法得到妥善处理,不健康的产能结构造成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。
杭萧钢构副总裁陈瑞认为,钢结构建筑拥有建筑生命周期长,钢材回收率高达90%的优势,一旦能大量建造,钢结构建筑具备成为“钢材储存仓库”的潜力。
同时,如果能将钢结构建筑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,以及保障性住房相结合,大量推广钢结构建筑,这将成为一个庞大的优质钢材战略储备库。
对此,陈瑞建议,应该充分利用我国现阶段外汇储备充足,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利好环境,大量购进优质铁矿石,把它冶炼成现代化工业的血液——优质钢材,大规模应用在以钢结构建筑为代表的绿色新型建筑中,提升废弃钢铁回收利用率,发挥钢结构建筑“全生命周期”的优势,将是钢铁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性战略路径,实现“藏钢于建筑、藏富于民”的战略多赢发展。
发展钢结构住宅 助力国家战略资源储备
近年来,我国钢结构建筑产业发展迅速,特别是随着城镇化加快,激发了新一轮住房刚性需求,为钢结构住宅推广提供了扎实基础。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分会会长党保卫表示:“从未来发展趋势看,钢结构住宅是未来钢铁行业的主要增长点。”
钢结构住宅施工具有工业化、产业化、标准化等特征,更利于实现“藏钢于建筑”,只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大力推广钢结构住宅,提前实现钢结构住宅产业化,完成基数积累,才能成功打造“钢铁仓库”。
作为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推动者与领导者,杭萧钢构在钢结构住宅领域的探索,一直立足技术研发,走在行业发展最前沿。据了解,杭萧钢构已经成功申请钢管束组合结构住宅体系专利。陈瑞向记者介绍,该体系是在杭萧钢构先前应用于钢结构住宅小区武汉世纪家园,以及国内最大钢结构住宅小区包头万郡大都城的技术体系基础之上,进行了革新和完善。
一方面,该体系将大幅降低钢结构住宅的造价,使之与混凝土住宅持平甚至低于混凝土造价,使得钢结构住宅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;另一方面,其核心技术“钢管束”的使用在增强钢结构住宅安全系数的同时,有效扩大了住宅内的可居住面积,为住户带来更为人性化的居住体验,市场前景极为广阔。
对此,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认为,与混凝土住宅不同,钢结构住宅是“全生命周期”的建筑。在这个生命过程中,钢结构建筑从建造到拆除,从拆除到回收,从回收到再加工,从再加工到再建造,钢材完全可以实现低损耗循环利用。
因此,钢结构住宅一旦得到大规模应用,就是名副其实的“钢铁仓库”,这对完成钢铁资源的战略储备,实现绿色、低碳的可持续发展,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。
然而,我们应该看到,我国钢结构建筑起步时间较晚。“与美、日等发达国家普遍高于50%的钢结构建筑比例相比,我国的钢结构建筑占全部建筑的比例还不到10%。同时,国外建筑用钢量占钢产量的10%-30%,以中国年产7亿吨钢计算,10%就是7000万吨。但是,我国现在每年建筑用钢量才不到3000多万吨。这样的规模根本无法满足战略储备的总量需求”,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向记者表示,如果要达到发达国家“藏钢于建筑”的水平,我国钢结构建筑产业可谓是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。
所以,随着国家经济改革和产业优化的进一步深入,上游钢企与下游钢结构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,提升铁矿石炼钢利用率,以及废弃钢材回收再利用水平,和钢结构建筑企业一起,才能真正让“钢结构建筑成为国家钢铁战略储备仓库”,实现藏富于民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