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,我国钢铁产业布局不合理,呈现出北方多,南方少;内陆多、沿海少特点。在未来十年,我国钢铁企业的沿海基地建设将呈现明显加快态势。
首先,我国钢铁产业的布局沿海,符合国际钢铁产业的主流布局。统计显示,2008年欧盟地区的沿海沿江钢铁产能1.62亿吨,占总产能60%;而韩国、日本钢铁企业基本100%建设在港口。国际钢铁产业为何布局沿海地区,从武钢建设防城港的经济性测算中可见一斑,武钢防城港项目,原料铁矿石通过防城港上岸,比从武钢本部上岸每吨节约运费200元以上。
而我国沿海钢铁基地建设相对滞后,目前我国12家已布局沿海、沿江的钢铁企业产能合计1.217亿吨,即便算上目前宝钢湛江、武钢防城港、山钢日照港等在建或已批准的9家累计9500万吨的沿海项目,沿海项目的占比也未能超过三分之一。
我国一直希翼借助沿海钢铁项目,发挥沿海优势,资源、能源以全球配置为主,实现创新管理模式,提高竞争力,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。2009年钢铁产业振兴规划中,明确提到建成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,通过淘汰或减少现有产能,建设湛江、防城港、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及宁波钢铁续建项目。但随着严控钢铁产能,2009年政府对钢铁行业执行三年不上新项目的严格管制,最终推迟到2012年5月湛江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。
在未来十年,钢铁产品市场竞争持续激烈,钢铁企业转型和环保下,部分企业将加快退出市场,我国钢铁产业的生产力布局调整还远没有结束,将沿江、沿海基地化发展。
其次,沿海布局,将为我国钢铁企业走出去打下基础。发展沿海钢铁精品基地,除了调整产业布局,重要意义还在于着眼未来,适应未来数十年我国的钢铁需求变化,并为未来钢铁出口做准备。
中国已是全球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国,产量占据全球一半,钢材出口量保持增长,占总体产量的比重平稳上升,2010年钢铁出口占比7%,2013年为8.4%,2014年出口占比高达13.9%,2014年,净出口量八千万吨(2014年进口钢材1443万吨),这一量级已经和美国、韩国的钢铁产量相当。
来源:中国钢构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