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15年11月起,“供给侧”刮起了的改革新风,从淡化投资、消费、出口“三驾马车”,到提出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,释放出的明显信号是:找到经济问题的“病根子”,为解决供需失衡下一剂良药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“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,促进产业优化重组”是“供给侧改革”的定义之一。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,是技术、资金、资源、能源、劳动力密集产业,但同时也是近年来产能过剩最严重、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,据《2015年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分析》数据显示: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2007-2011年保持在80%左右(79.5-81.3%),总体上处于合理水平。但2012年之后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,产能过剩矛盾突出。2012-2014年,我国粗钢产能分别为10亿吨、10.4亿吨、超过11亿,粗钢产量分别为7.2亿吨、7.79亿吨和8.23亿吨,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%、74.9%和低于74.8%。考虑到产能统计不完全,近几年的实际产能利用率可能还要更低一些(产能利用率是判断产能过剩的直接指标。欧美国家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在79-83%比较合理,产能利用率低于75%即为严重过剩)。钢结构作为现代建筑工程中结构形式之一,集节能、环保、快捷、舒适、健康、隔音、保温、耐久、抗风、抗震等优点于一身,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,将成为过剩钢铁产能的主要出口。
中国钢结构协会会长岳清瑞在钢结构“十三五”规划中提出钢结构行业“十三五”整体发展规划目标是:2020年,全国钢结构用量比2014年翻一番,达到8000万至1亿吨,占粗钢产量的比例超过10%;钢结构出口量比2014年翻两番,达到1000万吨,占钢结构总量的10%以上;钢结构用钢材从目前的“q345 q235”为主,过渡到“q345 q390”为主;钢结构设计、施工、检测监测等关键技术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在钢结构行业“十三五”整体发展规划中,重点发展的领域涉及建筑钢结构、桥梁钢结构、能源钢结构、军工钢结构等。其中,建筑钢结构用钢量占全国建筑用钢量的比例从2014年的约10%增加到15%—20%,总量超过5500万吨/年。其他领域钢结构用钢量也会大幅增加。
建筑业存在着调整供给结构的显著需求,未来或将成为供给侧改革的主力军之一。对于建筑企业来说,在改革中谋发展,把握行业发展趋势、不断提高自身实力,依然是改革转型的核心。(朱立娟)